心臟梗塞的人越來越多?醫生再次強調:寧可打打牌,也別做這5事
心梗,聽起來像個“老年病”,但它正悄悄盯上越來越多的中青年人。比起慢悠悠的高血壓、糖尿病,它的性子像炸藥,說炸就炸,毫無預警。你以為它只在醫院走廊上演?錯,它也可能出現在麻將桌、健身房裡,甚至在你早上沒吃飯、心情不爽的時候

作品聲明:內容僅供參考,如有不適及時就醫
心梗,聽起來像個“老年病”,但它正悄悄盯上越來越多的中青年人。比起慢悠悠的高血壓、糖尿病,它的性子像炸藥,說炸就炸,毫無預警。你以為它只在醫院走廊上演?錯,它也可能出現在麻將桌、健身房裡,甚至在你早上沒吃飯、心情不爽的時候。
不少醫生反覆提醒:心梗不是“老天爺發牌”,它是“自己作出來的”。有些事,做了,心臟就容易「鬧情緒」。有些事,別看你天天幹,它其實在慢慢催你走向那條不歸路。

所以今天,我們得好好聊聊:為什麼心梗越來越多?哪些事寧可去打打牌、吹吹風,也不能再做了?
心梗,不只是“心臟堵了”
先別急著把心梗當成「血管堵住」這麼簡單。它是冠狀動脈(供血給心臟的血管)急性阻塞導致心肌壞死的過程。這個壞死,是不可逆的。用中醫的話說,叫“氣血驟斷,心脈不通”,用西醫的術語,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或非ST段抬高型(NSTEMI)。
而造成這堵塞的“元兇”,不是昨天吃了油條豆漿,而是長年累月的生活方式積累下來的“炸藥桶”。

《中華心血管疾病雜誌》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新發心梗患者超過75萬例,發病年齡明顯提早。不少50來歲的中年人,甚至40歲不到的“小老闆”,就倒在了辦公室、車裡或家門口。
寧可打打牌,也別做這5件事
你可能會奇怪:打牌怎麼變成「養生」了?這只是個比喻——意思是,別把自己搞得太累、太緊繃,生活裡有些事,看似“沒大礙”,其實心臟最受傷。咱們慢慢說。
一、熬夜不是“奮鬥”,是“自毀”
在門診裡,問起心梗患者的生活習慣,「長期熬夜」幾乎是標配。很多人嘴上說“我年輕,我能撐”,交感神經和腎上腺素早在午夜之後就開始作妖。

《中華流行病學雜誌》曾發表研究,發現每晚睡眠不足6小時者,心血管事件風險增加近60%。長期熬夜會導致血壓波動、血管內皮功能失調、血小板活性增強——這些,正是心梗發作的「溫床」。
換句話說,夜裡不睡,是在給心臟“上緊發條”;你以為多熬一小時是“效率”,其實多的是“風險”。
二、暴怒不是“發洩”,是“引爆”
心臟最怕劇烈情緒波動。你以為罵完人心裡痛快了,心臟其實已經「負傷」。

《柳葉刀·精神病學》刊登的一項研究指出,情緒激動後兩小時內,心臟梗塞風險顯著升高。生氣、焦慮、恐懼這些強烈情緒,會引發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心率飆升、血壓升高、冠狀動脈痙攣……一連串反應下來,心臟像被「掐住了脖子」。
尤其是有潛在疾病的人,如高血壓、糖尿病患者,一次情緒爆發可能比三年抽菸還要危險。不是“忍一時風平浪靜”,而是活得久一點。
三、空腹劇烈運動,別幹
有些人早晨空腹跑步、騎車、擼鐵,覺得自己很「自律」。這種行為在心臟科醫師眼裡,叫「自殘」。

空腹狀態下血糖低,心肌供能不足。再加上運動時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心肌耗氧量迅速上升,供需失衡,極易誘發心絞痛或心肌缺血。
有研究發現,心梗高發時段集中在清晨6點到10點之間,而這段時間恰好是血管最「脆弱」的時候——血壓高、血液黏稠、血管緊張度大。
所以別早上空腹猛練,寧可在陽台上伸個懶腰、吹吹風,也別讓心臟在早高峰「上班」。

四、飯後立刻躺下,心臟不干
吃飯後血液集中到消化系統,心臟本來就「供血緊張」。這時如果你立刻躺下,尤其是平躺,容易導致胃內容物逆流,壓迫橫膈膜,加重心臟回流負擔。
更糟的是,有些人吃得太飽,血脂升高、血液黏稠,心臟供血雪上加霜。日本一項研究指出,大餐後兩小時內是心梗高發期,尤其是高脂、高鹽飲食。
所以吃完飯別立刻癱沙發,可以散個步、洗個碗、遛個狗,都比立刻躺著強。

五、戒菸不能靠“電子煙”
很多人說,煙我戒了,現在抽“電子煙”,不嗆、不臭、看起來“高級”。但你電子煙裡照樣有尼古丁,照樣會升高心率、收縮血管、損傷血管內皮。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研究指出,電子煙對心血管系統的損傷不亞於傳統香菸。別被精緻的外殼、口味迷惑,它對心臟一樣狠。
所以別信「電子煙是健康替代」的鬼話,醫生心裡都清楚:戒不掉煙,就等著心臟出事。

心梗前的“預兆”,別裝沒看見
心梗不是平地起雷,它其實早就給你「打過招呼」。只是你忙著賺錢、熬夜、生氣、狂歡,把這些訊號全當成「累了」「胃不舒服」。
有些比較典型的預兆,例如胸口發悶、左肩或背部隱隱作痛、出冷汗、噁心,這些常常在發作前的幾天或幾小時出現。特別是那種活動時痛、休息後緩解的胸痛,往往是心絞痛,是心梗的「彩排」。
還有些不典型的,尤其在女性、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身上更常見,比如乏力、頭暈、胃部不適、睡眠障礙,這些看似“小毛病”,其實是心臟在悄悄“報警”。

心臟梗塞時,第一反應決定生死
如果真的出現胸痛不止、壓榨感、出冷汗,不要硬扛,更不要「等一會兒看看」。時間就是心肌,每拖延一分鐘,壞死的心肌就多一點。
正確做法是:立刻撥打急救電話,等待過程中含服硝酸甘油(若無禁忌)、維持平臥、避免劇烈活動。不要自己開車去醫院,因為途中可能會發生室顫、心搏驟停。
很多人就是在「我再忍忍」「等老婆回來」中,錯過了黃金120分鐘。

別再只盯著“吃啥”,得看看“怎麼活”
很多人問:吃啥預防心肌梗塞?吃的確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不作死。
不運動、暴脾氣、亂吃藥、常熬夜、懶體檢,這些比你吃幾口肥肉還要危險。別再把「健康」寄託在某種魚、某種果汁或保健品身上,真正的健康,是你每天的點滴積累。
比如:
你知道慢性壓力會提高腎上腺皮質醇水平嗎?它長期作用下能促進動脈粥狀硬化;

你知道高嘌呤飲食會誘發血管內皮損傷,間接增加心臟梗塞風險嗎?
你知道血脂達標不只是LDL-C低於1.8mmol/L,還得看載脂蛋白B和非HDL膽固醇嗎?
這些冷知識,其實才是真正「護心」的關鍵。
打麻將不是重點,「別內耗」才是門道
說到底,醫生口中的“打打牌”,不是鼓勵你天天搓麻將,而是告訴你:人不能那麼“擰巴”。

身體受不了的不是“累”,是長期的精神內耗、壓抑情緒、透支身體。偶爾放鬆、聊天、散心,是護心的「慢藥」。不妨在忙碌之餘,給自己一點「喘息縫隙」。別等心臟“罷工”,才想起“早知道”。
參考文獻:
[1]王辰,張宏民.心肌梗塞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J].中華心血管病雜誌,2024,52(3):195-204.
[2]黃玉,李晶.電子煙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研究。
[3]劉志紅,王磊.睡眠時間與心血管疾病關係的流行病學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誌,2022,43(8):1260-1265.
聲明:本文內容基於權威醫學資料及臨床常識,同時結合作者個人理解與觀點撰寫,部分情節為虛構或情境模擬,旨在幫助讀者更好理解相關健康科普知識。文中內容僅供參考,不能取代專業醫療診斷與治療,如有身體不適,請及時就醫。
分享
你的反应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