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沒有人希望中國人有能力設計和製造自己的噴射引擎!

2025年2月,美國國會聽證會上,一位航空專家突然喊話:沒有人希望中國能自己製造噴射發動機。

藝術:沒有人希望中國人有能力設計和製造自己的噴射引擎!
作品聲明:內容取材自網絡

2025年2月,美國國會聽證會上,一位航空專家突然喊話:沒有人希望中國能自己製造噴射發動機。

這是他,也是美國的心裡話。因為一旦中國掌握了這門技術,西方70年來在空中攥緊的那把鎖,就真是開了。

美國人著急,不是怕我們失敗,是怕我們成功

2025年2月6日,美國國會下屬「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召開專題聽證會。主題明確:中國製造2025。

這是一場為決策層服務的閉門會議,但內容不閉門。

當天,美國航空動力諮詢公司總經理理查德·阿布拉菲亞在發言時直接說出一句爆點話:“如果你把中國排除在外,他​​們就會自己造噴氣發動機。”

這句話被媒體剪出來後,引發熱議。說話的人是業界專家,說話的場合是國會聽證,說出來的,是西方內部早就有的焦慮。

他們怕的,從來就不是中國造不出來,而是中國真要開始造了,而且正在造,而且可能很快就造成了。

他說,“一旦中國自己建起了完整的噴氣發動機產業,我們就再也無法影響他們的軍事節奏了。 

這是過去幾十年裡,美國最核心的工業槓桿之一——引擎領域。噴射發動機,是軍機和大飛機的“命門”,一旦拿捏得住,就能掐住發展速度。

阿布拉菲亞也指出:全世界只有極少數國家進入噴射客機引擎這個領域。 70年來,除了美國、英國、法國,再就是巴西的EMBRAER,中國是第一個。

他在警告美國政府:“別再想著把中國踢出去。你要真踢了,他真就給你造出來了。”

這時候的“合作”,已經不是“合作”,而是想繼續維持西方的技術壟斷。因為他們看到了,中國已經在行動,而且越來越接近臨界點。

一個國家開始能自己造噴射發動機,就像一輛車開始能造出變速箱。這是產業獨立的象徵,更是話語權重新洗牌的前奏。

被卡了幾十年,關鍵部位掏不出來圖紙

中國為什麼一定要造噴射發動機?道理很簡單──是被人逼急的。

噴射發動機,專業術語稱為“渦輪扇發動機”,是所有戰鬥機和大型客機的“心臟”。誰掌握了發動機,誰就掌握了飛行主導權。

2016年12月25日,4架蘇-35戰機從俄羅斯運抵中國南方某軍用機場。這是中俄之間一筆總額20億美元的軍購合約首次落地。

這筆交易從2014年談起。整整兩年,談得磕磕絆絆。關鍵原因,就在引擎。

蘇-35用的是AL-41F,當時全球最先進的向量引擎之一。中國早就盯上了它,但俄方始終拒絕提供任何圖紙、拒絕轉讓關鍵參數,甚至連單獨出售發動機都不答應。

中國不是不願出錢,而是對方壓根不賣核心技術。 2015年5月,俄方提出只賣整機、不賣核心;2016年初,在採購框架沒定的情況下,又多次調高價格。

交付當天,中國軍方媒體罕見刊發評論,寫道:希望這是最後一次「海淘」戰鬥機。

這句話背後,壓著許多技術人憋了幾十年的一口氣。

因為中國戰機飛得起來,但發動機系統常年依賴進口。從蘇聯引進AL-31F,再到仿製「太行」發動機,推力總是差一截,壽命總是短一段。

買得到飛機,裝不上好心臟,維修還得求人。引擎這件事,是一根拴在咱脖子上的鎖鏈。

國產的「太行」渦扇-10系列一度是主力,但推力數據低、可靠性差,難以勝任殲-20這樣重量級五代機。

於是,只能「臨時過渡」。殲-20首批型號裝的,仍是進口AL-31F。

這在戰術上沒問題,在戰略上隱患極大。一旦國際局勢有變,發動機斷供,國產戰機立即陷入「癱瘓風險」。

這就叫「飛得起,走不遠;有身板,沒底氣」。

所以,中國要造一台能扛得住五代機推力要求、能適應全天候作戰需求的國產「心臟」。

引擎技術難在哪?從材料到燃燒室,從渦輪冷卻到推力向量,每一項都是高門檻、低產出的「系統性死角」。

這不是一個「零件」的問題,而是一整套工業體系的極限挑戰。如果不自己造,永遠進不了場;只要自己造,才有翻盤的機會。

這顆中國“心臟”,一響,全世界都聽見了

2006年5月,渦輪扇15引擎第一次試車,地面資料穩定,核心參數過線。這台被寄予厚望的新一代發動機,代號“峨眉”,從這一天開始進入實戰打磨階段。

研發單位為西安航空發動機公司,設計主力是606所、624所、614所聯合團隊。

設計目標很清楚:推力18噸,推重比10以上,具備三維向量控制能力,全面配對殲-20性能。

要造出這台發動機,關鍵是高溫合金材料、渦輪冷卻技術、渦輪葉片的「單晶鑄造」能力,這些都屬於世界頂級難題。

2013年8月1日,空軍少將朱和平在央視公開承認:「殲-20已使用國產發動機。」這是中國軍方第一次鬆口,承認渦扇系列進入實裝階段。

從那年起,中國發動機的每一次進展,都被西方盯得死死的。

2016年,《科技日報》發文指出:渦輪扇15已完成初步工程原型階段測試,即將進入戰機整合階段。

到了2025年,美國終於坐不住了。阿布拉菲亞在聽證會上幾次提到「WS-15」、「推力對標F119」、「再不阻止就趕不上了」。

他們清楚,一旦渦扇15全系量產,意味中國戰機將徹底脫離進口依賴;五代機飛控系統、動力系統、武器系統實現全鏈條自主;中國可能開始對外出口完全國產戰機,撬動全球戰鬥機市場格局。

噴射發動機這一行,70年來沒幾個人進來過。能進來的,都成了巨頭。如今,中國不是敲門,而是已經進屋了。那扇門,再也攔不住人了。

分享

你的反应是什么?

喜欢 喜欢 0
不喜欢 不喜欢 0
爱 0
有趣的 有趣的 0
生气的 生气的 0
伤心 伤心 0
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