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0億巨頭落幕! 「南通鐵軍之首」懸賞1500萬,首富已無力回天
說起陳錦石這個人,在南通地產圈子裡,誰不知道他那句「鐵軍」口號?從一個16歲進城打泥瓦的毛頭小子,到把中南集團搞成3,300億營收的龐然大物,這一路走得風生水起。

說起陳錦石這個人,在南通地產圈子裡,誰不知道他那句「鐵軍」口號?從一個16歲進城打泥瓦的毛頭小子,到把中南集團搞成3,300億營收的龐然大物,這一路走得風生水起。
但誰成想,風水輪流轉,2025年7月21日,無錫中院一紙懸賞公告,直接把這位昔日首富釘在了失信名單上,最高獎勵超1500萬追他的財產線索。整個中南系債務纏身,總執行金額超37億,陳錦石個人背了33億多,這下子真叫人感慨,民營企業家的路,到底有多難走。
陳錦石的起步,說穿了就是典型的草根逆襲。 1978年,他16歲那年,離開農村進南通城裡工作,從最基本的泥水工人幹起。那時候建築業門檻低,他一步步爬到專案經理的位置,手裡握著小隊工人,接些零散活兒。
1980年代初,他試著做建材生意,推著小車在市集上吆喝水泥沙子,可市場不穩,很快就賠了本。後來又轉賣水果,挑擔子去碼頭進貨,結果貨爛在手裡,又是場敗仗。這些小挫折沒讓他死心,他琢磨來琢磨去,還是覺得建築這行有技術門檻,能靠手藝吃飯。
1988年2月,他東挪西借湊了5000塊錢,帶上28個老工友,跑到山東東營的勝利油田工地,掛靠別人分包,從粉刷牆面這種清工活兒起步。那支隊伍起步時啥都沒有,沒資金沒關係,效益低得可憐,但陳錦石咬牙堅持,硬是熬過了頭四年。
1992年,他們終於接下第一個勞務總包項目,7600平米的農商行辦公大樓,這單子讓他嚐到甜頭,賺了第一桶金。從那以後,中南的隊伍開始有點模樣,業務慢慢從山東往外擴。

1998年7月,按需分房政策一結束,樓市就熱起來了,陳錦石眼睛毒辣,一眼看出地產開發的機會。他當時手頭上有1000萬積蓄,決定從純承包轉行開發,這步棋走得有點冒險,但也為後來上市埋下種子。
2001年,他收購了南通建築工程總承包有限公司,這家公司就是中南部興建的前身。靠著工程品質過硬、信譽好,業務很快就從山東輻射到北京、上海、天津等十多個省份。像北京華普大廈、府新大廈這些優質項目,都是中南那時一手操辦的。
陳錦石的管理風格硬朗,隊伍紀律嚴明,南通人管他們叫“鐵軍之首”,這名頭不是白來的。企業規模一擴大,2005年南通CBD計畫成了關鍵轉折。那專案投資大、耗時長,樓市行情又差,沒人敢碰,35億盤子陳錦石只拿千萬資金硬接下來。
金融危機一來,差點拖垮公司,但他省著用,從投資到營運全自己上手,成本壓得死死的,還練出一套「造城」本事。南通CBD建好後,直接成了中南部的招牌,幫公司開了三、四線城市的大盤模式。

2009年7月,中南透過收購大連金牛重組上市,海門出了頭一家上市公司。這事兒標誌著中南從建築承包商正式轉型地產巨頭,資金鏈活絡了,擴張速度更快。
巔峰時候,公司營收超3300億,合約銷售額2020年破2238億,業務鋪到全國26省160多個城市,甚至跑到澳洲和阿爾及利亞去接活兒。
陳錦石穩坐南通首富寶座,身家上百億,員工工牌在當地商圈刷著用,像張VIP卡。 2015年左右,中南開始暴推成長,陳錦石請來陳凱當高階主管,那傢伙一上任就甩出藍圖,利潤目標翻幾倍,內部搞軍備競賽,各區域搶資源拼排名。
幾年下來,營收衝到近800億,淨利漲了70多倍,看起來風光無限。但這猛藥治標不治本,規模一大,利潤反倒下滑了,風向一變就露餡料。

鐵軍衝鋒路上的隱憂
中南的擴張模式,說穿了就是三、四線城市大盤複製,落地快、見效速,但也埋下隱患。 2020年三道紅線政策一出,中南三條全踩紅線,地產業整體下行,三四線佈局本是優勢,轉眼成敗筆。
2021年,公司就虧了33.8億,業績開始斷崖式下滑。 2022年11月,公開債務違約,三年累計虧損178億,總負債超2000億。華融和江蘇資產出手紓困,設了數十億基金幫忙,可公司繼續虧,2023年營收684.88億,年增16%,卻還虧52.9億。
資產負債比率88%,每100塊資產裡88塊是藉來的,這槓桿玩得太高,行業一涼就扛不住。陳錦石父女接班後,本想穩住,可債務雪球越滾越大,美元債4.646億全違約,有息負債432億,一年內到期227億,現金流緊巴巴。

退市前,中南試過各種自救。 2024年初,高階主管們增持股票,六個人真金白銀投了上百萬,試圖穩市場信心。陳錦石父女公開表態不躺平,奔走在保交樓一線。但這些招兒杯水車薪,公司年虧近百億,窟窿太大補不上。
4月21日,傳出和太盟投資集團洽談債務化解和股權交易,太盟剛幫萬達解圍,市場一看有戲,股價直接漲停,資金湧進來。可深交所一問詢,公司公告說只是初步探討,沒具體方案,股價立刻回落。
這事兒更像拖延退市的緩兵之計,信心一崩,股價從4月3日到5月8日連續20個交易日低於1元,觸發退市條款。 6月26日,股票正式終止上市,市值剩21億,不到巔峰的1%。 11萬股民血本無歸,索賠訴訟一大堆,中南從A股抹去,控股股東持股還被拍賣,被動減持。

財務危機不是一天釀成的,早幾年陳錦石的決策就有點問題。猛擴張時,利潤目標定得離譜,內部高壓競爭,員工累死累活,資源分配不均。地產調控一緊,三、四線庫存消化慢,銷售回款跟不上,債務鏈一斷就全線崩。
陳錦石年薪高得刺眼,2022年虧90億時還加了22萬薪水,2023年才降到一折,可這形像在股民眼裡就是火上澆油。集團總負債2900億,傳導到中南建設,母公司中南控股拖後腿,關聯企業債務層層疊加。
2024年審計報告直指持續經營重大不確定性,財務報表勉強維持,可流動性幾乎枯竭。陳錦石個人財產凍結,房產車輛查封,出行買票都受限,成了典型失信被執行人。

債務深淵裡的無力掙扎
中南的債務危機,根子在產業大環境,但陳錦石的管理也沒少推波助瀾。早期鐵軍作風管工程管得死,到了地產開發,風控就鬆了。高槓桿拿地,賣樓回款慢,資金鏈一拉就繃。
2022年2.5億債券利息一停付,就開了違約頭,之後美元債全線跟進。紓困基金進來數十億,可公司繼續虧,2023年虧50億上下,2024年情況更糟。下市後,轉到股轉系統,交易冷清,股價低迷。
陳錦石試著重組,可進度不如預期,債權人圍著追債,法院執行一個接一個。 2025年1月8日,法院判中南敗訴,賠股東84萬,這事兒小,但積少成多,股民怨氣沖天。

集團層面,中南高科作為核心業務,也被拖累。母公司下市後,高科得為集團輸血20億,資金壓力山大。陳錦石的二代陳昱含接棒三年,本想轉型,可地產寒冬太猛,保交樓花了大把錢,銷售從2238億縮到175億,造血能力基本上沒了。海外業務雖有,但佔比小,救不了急。
陳錦石的個人責任越來越重,企查查顯示,他涉案金額13.9億,後來滾到33.74億,失信金額8.15億。年薪從1400多萬降到100多萬,可輿論不買賬,覺得高階主管降薪太晚。債務重組談了又談,和太盟的合作黃了,其他機構觀望,行業凜冬下,誰敢輕易接燙手山芋。
2025年上半年,中南的日子更難過。營收勉強維持,可虧損沒止住,資產變現難,流動性危機加劇。陳錦石的財產線索被法院追得緊,檢舉熱線電話不斷。集團多角化嘗試過工程建設、地產開發,可核心或地產,一損俱損。
南通作為建築之鄉,中南的落馬讓當地商圈嘆氣,昔日鐵軍招牌褪色,員工流失嚴重。陳錦石的商業路,從包工頭到首富,再到老賴,這拋物線畫得太典型,提醒大家民營企業得穩紮穩打,別一味追規模。

懸賞追債敲響落幕鐘聲
2025年7月21日,無錫中院公告一出,直接把中南推到風口浪尖。針對中南城市建設、中南控股、北京市建中南土木三家公司,執行標的3.13億加利息,提供財產線索獎勵執行到位金額5%,最高超1500萬。這三家法定代理人全是陳錦石,懸賞期限一年,到2026年7月20日。
公告源自於金融借款合約糾紛,拉了兩年的官司,現在法院動真格了。陳錦石的失信身分公開,出遊高消費全限,買機票高鐵票系統直接拒。媒體圍著報道,標題一個比一個扎心,「3300億帝國崩塌」「南通首富成老賴」。
這懸賞不是頭一回了,早幾個月南通法院也發過類似公告,最高1500萬追中南資產。集團總執行金額37.7億,陳錦石個人33億多,房產股權全凍結。債務來源複雜,有銀行借款、債券違約、供應商欠款,層層累積。 2022年違約後,債權人蜂擁而上,法院執行一個疊一個。

陳錦石的財產隱匿嫌疑大,法院鼓勵舉報,線索一多,執行效率就上去了。可中南的資產流動性差,大把不動產賣不掉,現金流斷裂,重組談崩幾次。太盟的初步探討成空談,其他私募股權機構搖頭,風險太高。
懸賞執行反映出中南的系統性問題。集團負債超2900億,關聯企業傳導,母公司拖垮子公司。陳錦石的決策失誤顯露無遺,早年猛擴張忽略風控,產業調控一變,槓桿炸雷。 11萬股民的投資蒸發,集體訴訟索賠,法院判決案件陸續出。
南通鐵軍之首的名頭,現在聽來諷刺,昔日叱吒風雲的企業家,落得法院追債的下場。陳錦石的商業生涯,從1988年5000塊起步,到巔峰千億債務,這不是個案,而是地產狂飆時代的縮影。民營企業家得吸取教訓,規模不是萬能,現金為王,風控第一。

中南部的落幕,讓人看見地產界的殘酷。政策調控本意好,可對高槓桿企業打擊太大。陳錦石的路走偏了,鐵軍精神管工程行,管財務就不靈了。懸賞1500萬一出,翻身機會渺茫,首富寶座早沒了影。
未來中南怎麼走?重整還是破產清算?陳錦石還能東山再起?誰知道呢,但這3,300億帝國的崩塌,肯定會讓更多人警醒,在地產這潭水里,游得穩才行。
分享
你的反应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