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入百萬是騙局? AI造富狂潮來襲,有人一夜致富,更多人血本無歸
當AI與戒癮需求碰撞,能否催生出商業奇蹟?答案是肯定的。19歲青年Alex的經歷,正是這可能性的鮮明註腳。兩年前,Alex還在為學費焦慮,如今已憑藉AI創業實現財務自由。

他與弟弟耗時10年,開發出一款名為QUATER的戒癮工具,靈感來自國外的NO fb戒癮社群。
Alex發現,許多人依賴意志力戒癮,過程痛苦且極易失敗,這一痛點讓他看到了創業機會。

也因為如此,他用AI為工具設計了三大核心功能。
第一個就是個人化打卡計劃,評估使用者成癮強度,制定適配的挑戰任務。
第二個就是社群機制,讓全球有相同需求的人互相鼓勵,以類似遊戲通關的模式堅持。
第三個就是智慧守護功能,在監測高風險行為時,自動發出提醒並介入。
透過社群傳播與健身網紅推廣,這款應用程式迅速走紅,年營收預計達300萬美元。
Alex的成功並非個案。
當下,用AI技術開發實用工具並實現獲利的案例不在少數。
例如,用AI撰寫戀愛腳本,開發AI顏值評分應用,甚至推出手機端自動批改作業產品,這些項目都已獲利。
它們的共通性在於,精準解決用戶的“小痛點”,最終成就了“大生意”。
不過,國內外AI創業的路徑有明顯差異。
國外創業者較專注於應用端開發,而國內多數參與者的獲利邏輯仍集中在「賣課」。
購買課程的人是否獲利不得而知,但課程販賣者大多獲得了收益。
以DeepSeek為例,其服務器曾因爆火而難以連接,但圍繞它展開的賺錢課程與書籍卻已廣泛流通。

除了賣課,寄生在AI技術上的「歪門邪道」也層出不窮。
某招募平台上,有招募者發布資深編輯職位時,收到大量話術、報價完全一致的投稿,作品中明顯帶有AI生成的痕跡,顯然有人試圖用AI充當寫手牟利。
更有廣告公司提出合作邀約,聲稱可透過定向在特定網站鋪設大量文案,讓AI抓取學習,從而使產品在用戶使用AI時出現在回答頁面中。
基於這些觀察,在今年一季度,對AI行業的判斷是,用對了,AI是助力發展的“法寶”,用錯了,它就可能成為收割利益的“鐮刀”。
因此,一般人介入任何需要付費的AI項目時,都需保持謹慎。
如今,AI熱潮又持續了三個月,再次審視AI市場會發現,能夠「破圈」的AI應用依然稀缺,但普通人可參與的、能賺取小額收益的AI項目確實增多了。
近期,「AI切切樂」賽道表現特別突出,嚴格來說,這條賽道應稱為AI解壓視訊領域。
無論是切割星球的視頻,還是切割玻璃的視頻,都擁有極高的點讚量。
這類影片沒有旁白與音樂,僅保留切割的碰撞聲,能讓觀眾保持沉靜。
切割完成後的視角極具新意,能持續調動觀眾的期待感,切割瞬間帶來的“爽感”,能讓觀眾獲得極大滿足,從而達到解壓效果。

值得關注的是,這類影片的製作難度遠低於預期。
在海憶AI網站上,已有現成的模板可供使用,操作流程十分簡單。
用戶只需上傳想要切割的物品圖片,點擊“一鍵生成”,一段解壓縮影片就能完成。
全程無需特殊工具,也無需開通會員,使用海憶AI贈送的免費時間與次數即可實現。
除了「切切樂」視頻,復活老照片類視頻同樣能透過傻瓜化操作完成。
上傳舊照片後點選“一鍵生成”,就能得到修復後的影片。
這類影片的「槓桿」極高,一旦憑藉它們累積起大量粉絲,後續無論是透過廣告變現,還是開啟電商賣貨,都是可行的獲利路徑。
目前,已有部分創作者收到廣告主邀約,將AI影片中的主角替換為廣告產品,這正是AI時代為一般創作者提供的創業機會。

但必須清醒體認到,AI帶來機會的同時,也暗藏「陷阱」。
未來,每個人都需多一條「弦」-警惕被AI騙取錢財,在AI技術的助力下,「以假亂真」的現象正愈發普遍。
例如,幾張擺出不同造型的人物圖片,如果告知只有一張為真實拍攝,其餘的都是AI生成,多數人難以準確分辨,而實際上這些圖片全是海憶AI的生成作品。
很多人可能會選擇其中一張看似模糊、帶有拍攝手抖粗糙感的圖片,認為它是真實的,但這種「粗糙感」其實是預設在提示詞中的效果。
更令人防不勝防的是,AI還能讓生成的人物做出任意手勢、穿上任意服裝。
如果在網戀中,為核實對方身份,要求對著鏡子比“3”,即便對方發來相應照片,也未必能證明其真實性,對方可能只是去除了圖片右下角AI生成的角標。

或許有人會認為,透過語音、視訊溝通就能避免被騙,但事實並非如此。
儘管視訊換臉技術尚未完全成熟,但即時聲音轉換技術在當下的AI領域已十分成熟。
以QQ軟體為例,有人嘗試發送語音時,借助AI技術將聲音轉換為男性音色,接收方聽到的聲音與發送方原聲完全不同,這種技術的「偽裝性」足以讓人警惕。
在AI時代,人們確實需要重塑對世界的認知。
相較於能賺多少錢、有多少賺錢機會,更重要的是了解世界的發展速度與方向。
只有不斷接觸產業發展的前線邊界,才有可能不被時代拋棄,避免在毫無察覺的情況下被甩在身後。

19歲的華裔青年Alexander Wang做出的這個大膽的決定,選擇從麻省理工輟學,與同伴共同創立AI公司Scale AI,專注提供「AI模型背後的標註數據」服務。
短短8年時間,Scale AI的估值攀升至138億美元,成為AI數據領域的「隱形冠軍」。
年僅26歲的Alexander Wang,身家也超過20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他所從事的並非酷炫的“人工智慧黑科技”,而是幫助AI更快速、更準確地“識別世界”。
這個看似不起眼的領域,卻蘊含著巨大的商業價值。

由此可見,不懂科技並不可怕,關鍵在於能否找到「眾人需要但少人願做」的基礎領域。
Alexander Wang從數據標註起家,成就了百億估值的企業。
一般人同樣可以透過“解決痛點、優化效率”,打造屬於自己的獲利項目。
世界不斷變化,但只要掌握“效率系統和價值邏輯”,無論在哪個行業,都能找到立足之地。

分享
你的反应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