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a 2」發布,工具、玩具、還是業界殺手?
OpenAI在其官方聲明中,將Sora 2定位為「最先進的視訊和音訊生成模型」——這一論點建立在幾項先前模型都難以企及的關鍵能力之上

首先是對物理世界的精確模擬,這也是Sora 2最核心的突破。 OpenAI的演示生動地展示了這一點,當一個籃球投失時,它會遵循物理定律從籃筐上彈開,而不是像舊模型那樣扭曲現實或將球“傳送”進籃筐。這種能力表明,Sora 2不僅僅是在模仿像素的排列組合,它正在學習和建立一個初級的“世界模型”,理解現實世界的基本因果關係。
此外還包括同步音訊生成,Sora 2將同步對話、音效和環境音直接整合進視訊生成流程。先前的AI視訊模型大多是“默片”,用戶需要具備額外的音訊編輯技能和工具才能完成一個完整的作品,這也構成了巨大的使用門檻。而Sora 2的出現,讓產出的內容開箱即用,具備了即時在社群媒體上傳播的完整性。
另外是增強的可控性與連貫性,Sora 2能夠遵循跨越多個鏡頭的複雜指令,同時保持角色、物體和世界狀態的一致性。這種能力的提升,為AI生成更長、更複雜的敘事內容打開了大門。
面對這一切,OpenAI首席執行官奧爾特曼給出了他的詮釋:“Sora 2首先是一款'為樂趣而生'的消費級產品,其商業目標是創造收入,旨在為實現通用人工智能提供資金支持。”
《節點財經》也率先嘗試了Sora 2,以奧爾特曼為視頻主人公,製作了一支37秒的視頻,可以看出包括人物嘴型的匹配、人物與背景以及光影效果的融合,以及環境背景聲的自動生成,Sora 2都給出了較為成熟的視頻生成體驗。
01 影片領域的GPT-3.5時刻
Sora 2的技術源自於其混合架構,它結合了擴散模型和Transformer骨幹網路。可以通俗地理解為,擴散模型如同一個雕塑家,從一堆隨機的“噪聲”中逐步雕琢出清晰的圖像幀;而Transformer則像一個大腦,透過其強大的注意力機制,理解視頻中不同“區塊”在空間和時間上的複雜關係。正是這種架構,使得Sora 2能夠比競爭對手更靈活地處理不同風格、時長和分辨率的視頻,實現了質的飛躍。
Sora 2的成功不僅在於技術,更在於其精心策劃的產品與市場策略。
Sora 2 的iOS應用程式從設計初就帶有明確的社群媒體基因。其標誌性的垂直滑動訊息流,與TikTok和Instagram Reels的用戶體驗無限接近。而引爆這個社交飛輪的核心機制,是「Cameo」功能,使用者只需錄製一段短片進行身份驗證,即可產生一個數位化的個人形象,並將其植入任何AI生成的場景中。
《節點財經》認為,傳統的AI工具將用戶定位為“導演”,透過提示詞指揮AI,而Cameo則巧妙地將用戶變成了內容的“主角”,極大地滿足了人們自我表達和個性化的深層慾望。更進一步,當使用者授權朋友使用自己的Cameo時,便建立了一種基於共同創作的社交聯繫,形成了強大的網路效應。每一條帶有用戶Cameo的視頻,都成為Sora 2最有效的病毒式廣告,其代言人就是用戶自己,這比任何分享按鈕都更具傳播力。

同時,「一換四」的邀請碼制度則是一記強力的成長手段。它透過製造人為的稀缺性和排他性,瞬間點燃了市場的渴望,將早期用戶轉化為傳播節點,驅動了指數級的用戶成長。
這套組合拳的效果立竿見影,Sora應用程式上線不到24小時,便衝上蘋果應用商店免費榜第三名。四天之內,更是登頂榜首,超越了自家的ChatGPT和Google的Gemini。根據分析公司Appfigures的數據,光是在美國和加拿大地區,該應用程式在前兩天就獲得了16.4萬次下載。龐大的需求催生了二級市場,在eBay等平台上,Sora的邀請碼被黃牛熱炒,價格從10美元到45美元不等,這充分證明了其邀請制策略所製造的巨大市場熱度。
在產品引發狂熱的同時,OpenAI主動打出了一張「負責任」的牌。
該公司公開宣稱,其應用的設計哲學是“最大化創造,而非消費”,為了支撐這一敘事,產品中內置了多項“反成癮”功能,例如優先展示來自用戶社交網絡的內容、在用戶長時間瀏覽時“輕推”其進行創作,以及為青少年用戶設置默認的滾動時長限制。
在社群媒體平台,尤其是短視頻,正因其演算法成癮和對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而備受監管和輿論壓力。因此,透過公開宣示「最大化創造」的理念並內建相關功能,OpenAI從一開始就在公關和政策層面將自己與傳統社交巨頭區分開來,試圖塑造一個更負責任的創新者形象,這可能有助於在未來應對不可避免的監管審查,儘管其核心用戶體驗依然極具吸引力,甚至可能同樣令人沉迷。
02 好萊塢和廣告業的兩極反應
電影產業的反應呈現明顯的分裂,一方面,對失業的恐懼是真實且迫切的。知名製片泰勒派瑞(Tyler Perry)在看到Sora的技術演示後,公開宣布暫停其耗資8億美元的製片廠擴建計劃,直言擔心無法跟上這項技術的步伐。
但另一方面,許多創作者也看到了Sora 2作為強大工具的潛力。它被用於前期視覺預覽、故事板製作和快速概念驗證,從而極大地縮短了製作週期並降低了試錯成本。 OpenAI也積極向好萊塢的製片廠和人才機構進行遊說,試圖將Sora 2定位為一個賦能創作者的協作工具,而非替代品。

《節點財經》認為,這種顛覆對準了商業內容市場中體量龐大、對成本和效率更為敏感的中低階領域。從社交媒體廣告、企業宣傳片到產品演示,這些構成了視頻製作行業的主體,Sora 2以極低的成本和時間,提供了“足夠好”的質量,直接衝擊了服務於這些需求的無數小型製作公司、自由職業者和創意機構的生存根基。
此外,廣告業是Sora 2展現其顛覆性力量最直接的領域。全球最大的廣告傳播集團WPP的案例極具代表性,透過微軟Azure平台上的Sora API,WPP能夠快速地為客戶「預覽」廣告,並大規模產生個人化內容。
有數據顯示,借助Sora等AI工具,廣告活動的製作週期可以從數週縮短至48小時以內,而成本不到傳統製作的1%。內容創作的時間成本更是從幾天甚至幾週驟降至幾分鐘。
Sora 2的發佈在資本市場也引發了即時反應,最顯著的例子是,在其發布後的隔夜交易中,社群媒體巨頭Meta的股價下跌了2.3%。市場的擔憂在於,Sora 2強大的能力可能催生一個全新的社群媒體生態系統,直接對現有平台構成威脅。
這事件被投資人視為對「AI/大語言模型正在吞噬軟體」這一投資論點的強力確認。它預示著,AI原生應用將不再只是現有軟體的附屬功能,而是會成為獨立的、能夠顛覆整個產業的平台。
《節點財經》分析,Sora應用的推出,標誌著OpenAI的策略重心正從一個B2B的API供應商,轉向成為一個直接面向消費者的B2C競爭者。這開啟了一場圍繞著「AI原生社群資訊流」的全新軍備競賽,Google將Veo整合進YouTube Shorts,Meta推出「Vibes」功能,都是這場競賽升級的明確訊號。
03 Sora所引發的版權混戰
在Sora 2引發的所有爭議中,版權問題無疑是最激烈、最核心的戰場。 OpenAI在此議題上的處理方式,展現了一場高風險、高報酬的策略賽局。
Sora 2發布之初,OpenAI採取了一項極具挑釁性的版權政策:默認情況下,模型可以生成包含受版權保護角色的視頻,除非版權所有者主動聯繫OpenAI並明確要求“選擇退出”。這項策略徹底顛覆了傳統的授權模式,將保護自身權益的責任完全推給了創作者。
作為一個擁有頂尖法務團隊的成熟組織,OpenAI深知這項政策在法律上的巨大風險。然而,他們也清楚,一個充滿了用戶熟悉和喜愛的IP的世界,遠比一個充斥著原創但陌生角色的世界更具吸引力。他們賭的是,利用這些知名IP的天然流量,可以在最短時間內為Sora應用帶來病毒式的傳播和海量用戶,從而迅速建立市場主導地位。
賭博的結果立竿見影,Sora的資訊流中瞬間充滿了任天堂、迪士尼、《南方公園》等知名IP的二次創作。從《搶救雷恩大兵皮卡丘》到瑪利歐主演的《星際大戰》,這些極具傳播力的影片迅速成為Sora應用程式下載量飆升的主要燃料。

然而,這也迅速引來了版權巨頭的警戒。根據路透社報道,迪士尼幾乎在第一時間就選擇了退出。
就在版權風暴即將全面爆發之際,OpenAI上演了一場令人瞠目的快速轉向。在應用上線僅三天后,奧爾特曼便透過部落格文章宣布,將Sora的版權政策從“選擇退出”徹底轉變為“選擇加入”,並承諾給予版權所有者“更精細的控制權”。
更關鍵的是,奧特曼在同一篇文章中拋出了一個極具誘惑力的橄欖枝,為那些選擇加入的版權方提供收入分成模式。
《節點財經》認為,這次閃電般的撤退與提議,與其說是迫於壓力的道歉,不如說是戰略重心的轉移。它旨在同時解決三個核心問題:首先,透過轉向“選擇加入”,大大降低了面臨天價版權訴訟的直接法律風險。其次,透過提供收入分成,試圖將潛在的訴訟對手轉變為商業合作夥伴,從而合法地獲得全球最受歡迎的IP內容庫,這對於一個社交平台而言是無價的資產。最後,這也為Sora高昂的運算成本找到了一個潛在的商業化解決方案。
Sora 2的發布,已成為是一個明確的拐點,不可逆地改變了內容創作、智慧財產權和社群媒體的版圖,它以一種無可辯駁的方式,驗證了AI原生應用的顛覆性力量。
然而,它留下的問題比給出的答案更多,版權之戰雖已進入商業談判的新階段,但關於AI訓練數據合法性的根本性問題仍懸而未決,與谷歌、Meta等巨頭的技術軍備競賽只會愈演愈烈,將視頻生成的能力推向更強大、也可能更危險的境地。
最終,Sora 2最大的影響或許在於,它將一個抽象的、關於未來的AI討論,變成了數百萬用戶可以親手觸摸和感知的現實,同時也讓用戶不得不與一個「眼見不再為實」的世界,以及背後所潛藏的巨大風險之間,尋找一個新的平衡。
分享
你的反应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