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content

華人學者出書發問:中國高鐵通車十多年 同時開建的美國高鐵呢?


Desmond Milligan

Recommended Posts

ad2e98bad733b69e1d9055f423cc15.jpg

2021年,加拿大籍華人科技分析師王旦(Dan Wang,音譯)回到故土。這位出生於雲南、7歲隨父母移民加拿大的研究員,從貴陽騎行至重慶。

途中,王旦驚喜地看到,2020年已實現省內貧困縣全部脱貧摘帽的貴州,其基礎設施水平竟遠優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或紐約州,而後兩者的富裕程度,明明比貴州要高出好幾個數量級。

「在葱鬱秀美的群山中,我歷經五天艱難騎行,得以窺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真實面貌」,王旦如此感慨道。

12月16日,貴州畢節當地少數民族在成貴高鐵畢節站前跳蘆笙舞,慶祝成貴高鐵全線通車。(網上圖片)

這種中美間的反差,在兩年後他回到美國後愈發明顯。

2023年,王旦特地去耶魯法學院(Yale Law School)待了一陣子,「這段日子讓我強烈感受到,美國是一個律師社會。」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精英法學院都是雄心勃勃者躋身美國政府高層的最便捷路徑。律師在精英階層的主導地位,讓美國淪為一個訴訟至上的否決制國家。無論你想推進什麼事,反對者總能通過律師手段加以否決。」

他直言不諱,「如果美國執意維繫這套主要服務於富人與權貴階層的體系,它就不可能繼續保持強國地位。」

基於這番強烈的中美對比,王旦撰寫了新書《Breakneck: China』s Quest to Engineer the Future》(《極速前進:中國塑造未來的探索》)。在書中,他並未沿用西方政治語境中「自由派與保守派」「鷹派與鴿派」這類常見的分類標籤,而是採用更貼合中國實際的視角解讀中國。

加拿大籍華人科技分析師王旦(Dan Wang,音譯)撰寫了新書《Breakneck: China』s Quest to Engineer the Future》(《極速前進:中國塑造未來的探索》)。(X/@danwwang)

他寫道,「我提出的最直白的觀點是:中國是一個『工程型國家』(engineering state),它用『大錘』(務實高效的行動力)來解決問題;而美國則是『律師型社會』(lawyerly society),遇事動輒拿出『法槌』,結果幾乎會阻礙所有事情,無論其本身是好是壞。」

王旦認為,「工程型國家」和「律師型國家」這兩個概念,雖然難以完全解釋中美發展的差異,卻足以說明近年的中美貿易戰與科技戰的情況,「美國依賴法律手段,比如徵收關稅和設計各種嚴苛的制裁機制;而中國則專注於用工程創造未來,比如建造更好的汽車、更美麗的城市以及更大規模的發電廠。」

作為一個生於中國,長在西方的研究人員,王旦坦言,選擇這種視角分析,部份原因是為了梳理自己對中國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家的認知。2017年至2023年在中國生活的經歷,讓他對中國發展有了更深切的體會。

基建是中國提振經濟的主要手段。(新華社)

「中國建立了一個資源豐富國家的良好營運模式。過去四十年裏,它修建了多少英里的公路、建造了多少座新的核電站、生產了多少鋼鐵,寫出來真的令人震驚,」他寫道,「美國不必照搬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模式,但仍應借鑑中國的經驗,中國在城市建設領域已取得諸多成功。」

王旦的新書即將於8月下旬開售,這本書以獨特視角剖析中美發展差異,最近得到許多西方媒體關注。英媒16日報道稱,王旦的這本新書既深入探討了中國的優勢與短板,也尖鋭批評了美國領導層如何因自我戕害式的決策,在與競爭對手的技術軍備競賽中陷入被動。

「往往是美國搭建了通往技術領先地位的階梯,而中國卻成為第一個登頂的國家,」王旦在個人網站介紹這本書時寫道,「美國的太多地方,如今都像一座曾經輝煌的文明留下的、保存完好的廢墟。美國人應該更清醒地審視那些通常被忽視、且屢遭輕視的工業成就。」

「中國的工程建設令人着迷,所以我想回去看看」

貴州花江峽谷大橋的「空中電梯」已封頂。(央視新聞)

據美媒彭博社介紹,王旦今年不到33歲,現在是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的研究員,過去十多年來專注於研究中國的科技發展。

王旦出生於中國雲南省,父親是軟件開發工程師,母親曾為廣播電視主持人。2000年,7歲的王旦隨父母移居加拿大。由於數學成績不好,他並未追隨父親的腳步投身工程領域,早期從事市場營銷工作。

2015年移居美國舊金山灣區後,王旦很快有些後悔。在他看來,這裏的氛圍封閉且狹隘。

「人們總說舊金山是世界的中心,但我完全不這麼覺得。」他回憶道,當地的交通系統與餐飲行業都讓他失望,同齡人熱衷的加密貨幣、虛擬現實、網絡平台,也無法引起他的興趣。

2025年5月4日,在印尼雅加達舉辦的電動車展覽會 (PEVS) 上,可以看到比亞迪Sealion 7純電動車。(Getty)

恰恰相反的是,中國正在推進的工程領域更令他着迷,例如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半導體產業與綠色能源發展。

於是一年後,王旦先移居到中國香港,加入了一家金融分析公司,為投資者解讀中國的政治與經濟動態。這份工作也讓他開始以整體視角重新認識中國。2018年,王旦又前往中國內地,更近距離地觀察中國製度的運作方式。

2023年回到美國後,王旦發現,他在耶魯法學院接觸到的學生雖有抱負,但缺乏主見。這讓他聯想到密歇根大學法學院教授、行政法專家巴格利(Nicholas Bagley)的觀點,即「美國政府過於癡迷程序化」。這些思考相結合,構成了他新書的核心框架。

王旦在書中的核心觀點是,中國是一個以「工程思維」治理的國家,由具有工程背景的人士主導,擅長統籌建設;而美國已演變為一個「律師主導型社會」,凡事傾向於設置阻礙,聯邦政府已淪為一個「由律師掌控、為律師服務、替律師發聲的政府」(a government of the lawyers, by the lawyers and for the lawyers)。

賀錦麗曾擔任三藩市地方檢察官。(GettyImages)

他認為,這種差異導致的結果是,美國的「法律精英階層」將程序置於結果之上,且其制度設計系統性地偏向富裕群體。他指出,1984年至2020年間,美國民主黨所有總統及副總統候選人都有法學院就讀經歷。

兩國治理模式的差異,在高鐵建設上體現得尤為突出。

2008年,美國加州選民通過撥款方案,計劃修建一條連接三藩市與洛杉磯、全長800英里的高鐵線路;幾乎同一時期,中國啟動了北京至上海的高鐵建設,里程與加州項目相近。

三年後,中國高鐵正式通車,總造價300多億美元,營運的頭十年累計運送旅客近14億人次;而加州高鐵的首段線路至今連影兒都沒有,開通時間甚至再次延後到了2030年,造價飆升至1280億美元。

2022年7月19日,一組中國高鐵列車駛入河北廊坊站。(Getty Images)

王旦在書中還列舉了更多他所定義的「工程型國家」成就。英媒評價稱,在對中國過去幾十年間非凡的經濟與技術變革的描述中,王旦書中引用的一些數據,其衝擊力堪比「一記重錘」(sledgehammer blows)。

比如,1990年中國汽車保有量僅為50萬輛。到2024年,這一數字已增至4.35億輛,其中不少還是電動汽車。

此外,中國已成為無人機、精密製造、工業機器人、太陽能與風能領域的全球領先者,並且正在加速深化其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專業知識,大有趕超美國之勢。在核電領域,中國目前有31座核電站在建,而美國僅有1座。

另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數據,到2030年,中國將佔據全球工業產能的45%,而包括美國、歐洲、日本在內的所有其他高收入經濟體的工業產能佔比總和僅為38%。王旦補充道,與此同時,中國頂尖科技企業已具備挑戰全球一流企業的實力。

「美國應該承認自己是個『發展中國家』,『發展中』明明是個值得自豪的標籤」

2025年6月30日,圖為Getty設計的一個顯示有deepseek標誌的手機螢幕擺放在人工智能字體的展示版前。(Getty)

王旦在書中表示,如果美國想在與中國的競爭中勝出,首先需要真正了解中國,而這意味着必須摒棄美國政府與矽谷所兜售的「傳統敘事」。

「我認為所有關於中國的刻板敘事,自始至終都是錯誤的。」他提到,在某些領域裏,「中國只會複製、不會創新」的觀點仍被奉為圭臬,但在TikTok、DeepSeek、比亞迪已然崛起的當下,這種荒謬指控顯然站不住腳。

王旦進一步指出,矽谷的慣性思維是執着於最新的突破性發明,比如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但這種關注點存在誤區。相反,他認為,「技術」更應被理解為構建制造能力所需的「人才儲備與流程知識」。

他以美國蘋果公司的iPhone手機為例。蘋果發明了iPhone,但絕大多數設備由中國生產,這一過程也幫助深圳成為全球最具創新力的電子產業中心。

2025年4月19日,中國重慶,蘋果專門店內展示 iPhone 16、iPhone 16 Plus、iPhone 16 Pro 和 iPhone 16 Pro Max,吸引顧客探索最新機型。(Getty)

據彭博社報道,王旦希望藉此勸告美國重拾對「建設」的熱情,呼籲美國借鑑中國的做法,將硬核工程視為值得驕傲的事業重新拾起,去讚美「原子構成的實體世界,而非比特構建的虛擬世界」。

英媒提到,這本書的結尾,王旦對美國現狀提出了尖鋭指責。他斥責道,美國已被「癡迷程序的左派」與「破壞性的右派」拖入泥潭,這個國家「不僅喪失了建設能力,在某種程度上也喪失了治理能力。」

他敦促美國將新成立的「政府效率部」(DOGE)的工作重心從「裁減人員」轉向「精簡官僚流程」,重塑「目標明確的政府治理模式」,擺脫律師「治國」的僵化束縛,並重建本國的工程技術實力。

2025年5月30日,美國華盛頓,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右)和全球首富馬斯克(Elon Musk,左)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出席記者會。(Reuters)

王旦隨之又提出了一個獨特的觀點:他認為,要實現這一切,美國必須首先承認自身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且有許多地方需要從中國這個「工程型國家」中吸取經驗。

他在書中總結道:「『發展中』這一稱謂,本就應該是一個值得自豪的標籤。」

彭博社對此持更悲觀態度。報道認為,鑑於美國目前正與王旦提出的建議背道而馳,他的這本新書讀來更像是一則「警示」。

「書名中的「極速」(Breakneck)看似指的是中國的快速發展,但或許這個詞同樣適用於美國:畢竟,當一個國家「失足滑落」時,其衰敗速度也可能同樣快到驚人。」

本文獲《觀察者網》授權轉載。

View the full article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Join the conversation

You can post now and register later. If you have an account, sign in now to post with your account.
Note: Your post will require moderator approval before it will be visible.

Guest
Unfortunately, your content contains terms that we do not allow. Please edit your content to remove the highlighted words below.
Reply to this topic...

×   Pasted as rich text.   Paste as plain text instead

  Only 75 emoji are allowed.

×   Your link has been automatically embedded.   Display as a link instead

×   Your previous content has been restored.   Clear editor

×   You cannot paste images directly. Upload or insert images from URL.

×
×
  • Create New...

Important Information

We have placed cookies on your device to help make this website better. You can adjust your cookie settings, otherwise we'll assume you're okay to continue. to insert a cookie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