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微信支付与银联云闪付在支付、服务两个层面推进

日期: 栏目:文章分享 浏览:776 评论:0

0">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文/洪偌馨、伊蕾

国庆前夕,移动支付领域悄然迎来巨变。

微信官方发布公告称,腾讯微信支付正与银联云闪付在支付、服务两个层面推进更深入的互联互通

一方面,微信支付已与银联云闪付App正式实现线下条码的互认互扫,用户可于全国省会城市通过云闪付App扫描微信收款码完成支付;

另一方面,云闪付App全面支持Q币、QQ音乐和腾讯视频的充值服务;微信小程序逐步支持云闪付支付,首批上线包括微信读书、腾讯视频、猫眼、京东、步步高、瑞幸等小程序的部分场景,该能力已于9月22日启动灰度测试。

就在几天前,阿里巴巴旗下多款App已支持微信支付的消息登上热搜。据了解截止到目前,已经完成接入的APP包括饿了么、优酷、大麦、考拉海购、书旗等,此外,还有多个APP正在排队接入中。

考拉海购支付页面、饿了么支付页面

很长一段时间,移动支付都是巨头们角力的残酷「战场」。

从2013年微信支付开启「红包大战」,到后来移动支付抢占O2O场景,再到今天,支付牌照都是互联网巨头们的「标配」。尽管移动支付市场的双雄格局已定,但包括美团、今日头条、滴滴和拼多多等在内的公司始终没有放弃布局自己的支付产品。

究其根源,还是由支付的特殊性质而定。支付业务是建立账户基础、形成交易闭环、积累数据的关键落子,也是发展其他金融业务的「基础设施」。因此支付工具之间的「隔绝」与竞争才会受到如此高的关注度。

眼下,互联网巨头们的支付工具深入彼此的场景生态,也意味着这场旷日持久的移动支付大战在经历了从跑马圈地到巨头垄断之后,又将迈入新的发展阶段——互联互通,打破壁垒,开放竞争。

事实上,这也不仅是支付行业之变,放眼整个互联网市场,随着反垄断整治不断收紧、互联网互联互通的趋势加强,这只是互联网产业迎来新变局的「前战」而已。

但着眼于当下,这种改变真的会如我们预期的一样,在短时间内改写支付行业甚至互联网产业的市场格局吗?又或者「流量黑洞」们将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市场优势,形成新的「马太效应」?

1.「互联互通」:从点到面

站在支付行业发展的视角来看,「互联互通」是几年前就明确的发展方向。而当下我们讨论的支付行业互联互通,主要围绕条码支付开展。

一个最具标志性的事件是2019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出台的首个单独针对金融科技的顶层设计文件《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年)》(下简称「发展规划」)。其中第十四条提出:

推动条码支付的互联互通,研究制定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标准,统一条码支付的编码规则、构建条码支付互联互通的技术体系,打通条码支付的服务壁垒,实现不同App和商户条码标识的互认互扫。

也就是说,无论是B端(商户端)还是C端(用户端),都可以一码通用,无需再切换不同的终端。

监管之所以会提出「互联互通」的要求,是看到了移动支付行业的真实需求与发展困境。尤其是在经历了从「增量时代」到「存量时代」的过渡之后,之前被市场快速扩张而掩盖的许多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比如,是在这个典型的双边市场中,许多商户为了满足C端客户不同的支付需求,要准备多个二维码以及与之匹配的硬件和软件设施,间接提升了支付成本。虽然市场上有一些聚合支付服务商看准了这个机会,推出了优化服务,但是也随之产生了更多的安全隐患。

不仅是成本、效率和用户体验的问题,随着移动支付巨头在线上线下场景都建立起优势,强者恒强的市场格局逐渐固化,中小支付机构也渐渐丧失了发展机会。

换言之,条码支付的「互联互通」一旦实现,不仅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极大便利用户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基础设施」的打通也使得所有支付机构们终于又能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以拼多多和抖音支付为例,如果说「互联互通」之前,在缺少线下布局的情况下,他们支付的「天花板」主要是由用户线上的交易规模决定的,那么未来,随着线下「一码通行」的实现,其线上优势可能直接转化为线下交易,极大拓展其发展空间。

其实,在银行卡发展初期,也面临过同样的局面。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同银行在商户端争抢支付终端布局,而大行们借助自己的线下优势建立起极高的市场「壁垒」。

然而随着银联成立,所有银行统一接入网络、共用「基础设施」,为中小银行们的发卡和用卡提供了更好的环境,也推动了如今多元化市场格局的形成。

对于移动支付市场而言,新的基础设施也在过去几年逐渐完善,比如网联的快速发展。事实上,网联成立的初衷本身就与整个支付产业的格局重塑和规范发展息息相关。

从2017年到2019年,网联肩负的两项重要任务——「断直连」和「备付金集中存管」逐渐收尾,标志着移动支付行业在上一阶段的风险整治基本进入尾声,也确立了网联在移动支付市场中的地位。

截至2020年底,网联平台已连接近4000家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以及持网络支付牌照的全部支付机构。

以此为支点,2019年12月30日,网联在央行科技司牵头下,在宁波试点跑通了国内首笔条码支付互联互通业务。次年初,网联在成都组织完成了央行标准互联互通付款扫码业务的交叉验证。

同一时间网页支付,作为「老大哥」的银联也在加码布局这一市场——先是银联和财付通试点互联互通业务。随后,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宣布,与中国银联、财付通合作网页支付,已实现手机银行扫描微信「面对面二维码」收款码的支付功能。

以前述金融科技发展规划的三年为期,2021年本就是条码支付「互联互通」的落地之年。

因此,移动支付的开放与协同也在情理之中。但现阶段的「互联互通」还停留在小范围、浅层次的阶段,也很难判断哪种落地模式更优,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条码支付的「互联互通」仍需不断磨合和试水。

此外,与银行卡市场相比,移动支付市场还是有其特殊之处。无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流量巨头们依然在无形中占领着用户的心智。

共享「基础设施」虽然改变了市场环境,但其他市场参与者们能否改写「高频」碾压「低频」的局面,改变用户习惯,还要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2.「反垄断」加码:从支付到外链

虽然条码支付的互联互通发展得如火如荼,但显然,如今我们讨论的「互联互通」已经远远超出条码支付这个狭窄的范畴。

一个不可忽视的背景是,2021年,支付行业成为了反垄断的先行者。

不久前,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中德「金融科技与全球支付领域全景—探索新疆域」视频会议的开幕致辞中提到,大型金融科技公司「赢者通吃」属性可能引发市场垄断、降低创新效率。

因此,强化反垄断,出台《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推动大型互联网平台企业开放封闭场景,充分保障消费者支付选择权被提上日程。

上周五,央行副行长范一飞又在「第十届中国支付清算论坛」上强调,当前支付产业公平发展面临新挑战,支付领域反垄断有待深入,弥合支付领域数字鸿沟刻不容缓,支付数据透传与算法监管任重道远。

这也是为什么,整个行业从条码支付的「互联互通」逐步走向了支付生态的开放。反垄断的大背景下,要把更多选择权还给用户,势必要让更多玩家能够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

从这个角度来看,移动支付的互联网互通,需要互联网巨头各自开放场景和流量。毕竟支付只是他们筑起竞争「壁垒」的工具,其背后是封闭的服务生态,和无法共享的数据与信息,而这些才是推动市场公平的关键,也是互联网产业迎来变革的底层逻辑。

事实上,除了支付的「互联互通」之外,更广泛、更深刻的变革已经开启。

9月13日,工信部表态推进互联互通、解决互联网平台之间屏蔽外链问题。「互联互通是互联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互联网安全是底线要求企业能够按照整改的要求,要求分步骤、分阶段得到解决。」

相比于支付工具的嵌入,外链显然是更加直击痛点的要求。对于用户而言,无论是B端还是C端,只要活跃于互联网上,不同平台之间的链接分享与使用将极大降低他们的交易成本,无需反复的复制链接、打开APP等操作,提升效率和体验。

而对于市场参与者们而言,到底是挑战更大还是机遇更多,就真的是各凭本事了。

一方面,能够深入其他平台的场景之中,本身确实是更好地运营存量、获得增量的机会,尤其是对于一些不具备流量和场景优势的公司而言,他们的业务天花板被迅速打开。

但是另一方面,这也对互联网平台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无论是客户的运营与留存、交易闭环的实现,还是识别风险、保障用户权益的能力。

毕竟在更加开放的支付生态和互联网生态之下,用户将进行更加直接而残酷的「多选一」抉择。而互联网公司们必须思考的是,在以往的竞争壁垒被不断「消解」之后,该拿什么筑起新的护城河?

以上信息我们将会严格保密,感谢您对未央网的信任与支持!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

0">[]

标签: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发布前请先查看评论规则:点我查看